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一〇
为什么说读《诗经》是掩耳盗铃
在第九回里,贾政听了下人李贵关于宝玉读书情况的汇报,得知宝玉正在读《诗经》第三本“呦呦鹿鸣……”
,训斥道:
那怕再念三十本《诗经》,也都是掩耳盗铃,哄人而已。
……就说我说了,什么《诗经》古文,一概不用虚应故事,只是先把“四书”
一气讲明背熟,是最要紧的。
此话值得研究。
《诗经》是孔圣人编辑的,还有各种关于《诗经》伟大意旨的说法,如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
“诗,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……”
,还有“乐而不淫”
“怨而不怒”
“哀而不伤”
的诗教论,与“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。
’”
的意识形态结论。
贾政怎么敢与孔圣人唱对台戏,说宝玉读《诗经》是“掩耳盗铃”
“虚应故事”
!
这就得说到封建主义的非文学论,说到封建社会对于文学的异己性的估量与对文学的防范。
《诗经》虽然经过孔老夫子亲自删削编辑,作了清洁无害处理,毕竟还要表达人性、性灵,还有“国风”
之类的民歌体,还反映点男女之情什么的。
而这对于思想已经僵硬到不可救药的贾政来说,自然是危险的。
其次,文学性的诗歌保留着立体性与多义性,它的解读并非定于一尊,它要求与培养思考能力,这也是危险的。
所以必须干脆只读“四书”
——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必须读什么都只接受结论,接受命题,接受全称判断,死灌硬输,死记硬背。
再者,既是诗,就必须有创造性,必须曲为立言,标新立异,这又与封建的只允许重复循环陈陈相因,无一字无来历,无一句无出处互不相容。
如此这般,本来还相当合情合理的孔子学说,到了明清时期,就变得与一切带活气的东西包括孔子本人审定的《诗经》不共戴天了。
至于《红》书后文写到宝钗劝诫黛玉不要读元曲,以免移了性情云云,就更尖锐地表现了源远流长、事出有因的非文学论与反文学论灭文学论了。
这从反面证明了,幸亏还有个文学,为中国僵硬的封建社会保持了一点活气儿。
,
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,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,悔恨终生!几十年后,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!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,这次,他会怎么做?...
要想从政呢,就要步步高,一步跟不上,步步跟不上,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,否则,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...
简介我叫江羽,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,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。而且多少?九份婚书!?...
官场如战场,尔虞我诈,勾心斗角,可陆浩时刻谨记,做官就要做个好官,要有两颗心,一颗善心,一颗责任心。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,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,两袖清风,不畏权贵,官运亨通。...
官场,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,在人间炼狱失败者,在人间监狱。爱与恨,恩与怨,熙熙攘攘,皆为利往...
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,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,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,无相诀。自此以后,且看林风嬉戏花丛,逍遥都市!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