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全篇三个故事,约莫两万多字,作者通过不多的文字,却将李十三清贫,却又悲壮的一生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。
通读一遍后,朱胜昌又看了下小说的名字《李十三推磨》。
这部小说写得非常好,将历史典故与乡野传说有机融合在一起,将民族风情和英雄情结巧妙地交织在他简洁明快的叙述里,虽然不符合《当代》现实主义的风格,但是新杂志第一期征稿,却也没有严格要求题材。
这么好的稿子,不能错过了!
将手中的稿件放到桌子上后,朱胜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从这部里他感受到了那种来自黄土高原的独有气息。
充满慷慨悲凉,充满家国情怀,充满英雄豪气!
这让他想到了一位已经去世的老作家,那就是陕地的著名当代作家,柳青。
那位去世的老作家一贯深入生活,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,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,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。
莫不是,这位作者是柳老的弟子?
即使不是,大概也是陕地的知名作家吧。
陕地的作家,他大概也知道一些。
朱胜昌下意识翻到信封,他猜测大概就是哪位成名已久的作家的投稿,信封的地址却否定了他的猜测——阳平县高中三年级姜玉楼。
看到这个名字朱胜昌愣住了,如果是成名作者他还能理解。
毕竟手稿文字虽然略显稚嫩,却也不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所能驾驭的。
可是结果这份手稿的作者却是陕地阳平县的一位高三学生?
它甚至不是一位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写的!
国内的高三学生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这么有水平的文了?
是他最近太久没有关注国内的教育了,不知道国内的教育水平了,还是阳平县高中老师的教学水平太高了,能教导出一位有着作家笔力的高中生了?
这意外的发现,让朱胜昌编辑有些摸不着头脑了,会不会是写错了呢?
比如姜玉楼其实不是学生,而是老师,亦或者是教职员?
可是不管他如何搜肠刮肚,脑海中却没有一个叫做姜玉楼的陕地作者。
朱胜昌挠挠头,放下手稿,伸长脖子问对面的老编辑,“老孟,你记不记得阳平县有位叫姜玉楼的作者?哦,或者陕地全省叫这个名的也行。”
说不定是陕地其它地方的作者到阳平县采风挂职,刚好教的高三,然后写了这篇投稿。
许多作者外出采风是常有的,有的作者有关系,可以到省里或者县里挂职,方便写作。
比如有到政府办公厅挂职的,也有在工厂挂职的,在学校挂职的也不是没有。
有些作者水平高,教个高三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什么问题。
“姜玉楼?没什么印象?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来?”
老编辑孟国伟想了想说道,他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。
孟国伟也是老资历了,在《工人日报》当过编辑,后来在《人民文学》当编辑,认识的作者数不胜数,但是朱胜昌提到的姜玉楼,他却完全没有印象。
连老孟也没有印象吗?
朱胜昌挠挠头,不过还是将稿子递了过去,“老孟,这是一份给咱们杂志社的投稿,水平相当高。
初读之后,我还以为是那位成名作家的新作品呢。
官场,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,在人间炼狱失败者,在人间监狱。爱与恨,恩与怨,熙熙攘攘,皆为利往...
周胜利大学毕业后,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,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。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,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,调岗离任,明升暗降,一路沉浮,直至权力巅峰...
官场如战场,尔虞我诈,勾心斗角,可陆浩时刻谨记,做官就要做个好官,要有两颗心,一颗善心,一颗责任心。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,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,两袖清风,不畏权贵,官运亨通。...
天才中医凌游,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,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。可突然有一天,一群大人物的到来,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,本想一生行医的他,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,他明白了下医医人,上医医国的道理,为了救治更多的人,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,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。从赤脚郎中,到执政一方,从懵懂青涩,到老成练达,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。...
阴错阳差中,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,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...
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,齐涛偷偷拍下照片,依靠这个底牌,他一路逆袭,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,逐渐改变了态度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