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到明代《天工开物》(1637年)记载,小麦已经遍及全国,在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[2]2016年,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,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,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,虽然距今有2800多年,但小麦颗粒形状依旧保存完好。
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,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,这个发现对“我国北方小麦开始广泛种植是在汉代”
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。
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。
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。
新疆的孔雀河流域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楼兰;在楼兰的小河墓地也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。
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,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%的植被覆盖率。
那时水中有游荡的鱼儿,林中有飞奔的动物,翠绿的草地可以放牧,土地适于耕种。
在小环境里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。
但是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,便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性,一点点改变就会给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。
南方原先很少种麦,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。
《晋书·五行志》说:“元帝大兴二年(公元319年),吴郡(今江苏)、吴兴(今浙江湖州)、东阳(今浙江东阳)无麦禾(这里的禾是指稻说的),大饥。”
可见四世纪初,麦在江浙一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。
在此以后,又陆续得到推广,主要是出于农民自己的传播,有时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广。
南宋初年,北方人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和福建、广东等省。
北方人习惯于吃麦,麦的需要量突然增加,因而麦价大涨,刺激了麦的生产。
因此,麦的栽培迅速扩大开来。
南宋庄季裕在他写的《鸡肋编》(十二世纪前期)中说:“此时一眼看去,连片的麦田,已经不亚于淮北。”
这就是说,已经不亚于北方了。
麦和稻的生长季节不同,只要安排得好,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后种麦,夏季收麦以后插秧,同一块田一年可以两熟。
麦的推广并不妨碍稻的栽培面积。
北宋朱长文的《吴郡图经续记》(1084年)就说:“吴中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割麦后种稻,一年两熟,稻有早晚。”
后来南宋陈旉(fū肤)《农书》(1149年)和王祯《农书》(1313年)所说的也是稻麦两熟制。
而且根据王祯《农书》的记载,南方对于种麦,已有相当技术水平,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,并不比北方差。
[3]小麦不但向南方推广,同时北方也在发展。
元以前就有这样的农谚:“收麦如救火”
。
在生产工具方面唐代已使用麦钐(shàn扇,一种长形的镰刀),到元朝初年又有了新的改进,创造了用麦笼、麦钐、麦绰(一种竹篾编成的抄麦器,形状象簸箕而稍大,它的一边装有钐刃,当挥刃割麦穗时,麦穗自然落到绰里)结合成为一整套的快速收麦器。
它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:麦笼安装在下面有四个小轮的木架子上,用绳系在腰部拖着走。
割麦人用钐割麦穗,麦穗跟着落向绰里去,随手把绰里的麦往后倒到笼里,笼装满了以后就拉到打麦场上。
据王祯《农书》的记载:“一天可以收割十亩,比南方用镰刀割,要快十倍。”
如果不是种麦很多,是不会创造出这种快速收麦器的。
[3]据明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的估计来推算,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%多一点。
这虽是一个粗略的估算,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,小麦在明代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。
[3]人们常说的“麦”
妻子背叛,对方是县里如日中天的副县长!一个离奇的梦境,让李胜平拥有了扭转局势的手段!即将被发配往全县最穷的乡镇!李胜平奋起反击!当他将对手踩在脚下的时候,这才发现,这一切不过只是冰山一角!斗争才刚刚开始!...
天才中医凌游,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,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。可突然有一天,一群大人物的到来,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,本想一生行医的他,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,他明白了下医医人,上医医国的道理,为了救治更多的人,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,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。从赤脚郎中,到执政一方,从懵懂青涩,到老成练达,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。...
他们都是草根出生,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,但一个清廉,一个腐败,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...
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。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,美强惨的典型代表,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,可惜人物崩坏,不得善终。结果一朝穿越,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...
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,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,悔恨终生!几十年后,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!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,这次,他会怎么做?...
周胜利大学毕业后,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,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。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,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,调岗离任,明升暗降,一路沉浮,直至权力巅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