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袁绍不听,而听了郭图的话,只派些轻骑去救淳于琼等,而遣张郃和高览去攻曹操的大营。
果不能破,淳于琼等却被曹操杀了。
郭图觉得惭愧,反对袁绍说:“张郃等闻兵败而喜。”
郃等因此畏惧,就去投降曹操。
这些话,也都是不实的。
淳于琼屯兵之处,名为乌巢,离袁绍的大营只有四十里。
倘使来得及救援,袁绍不是兵少分拨不开的,何难一面派兵去攻曹操的大营,一面再多派些兵去救淳于琼等?曹操的兵不过五千,淳于琼等的兵已有一万,袁绍倘使再派马兵五千名去,也比曹操的兵加出三倍了,何至于还不能敌?倘使还不能敌,相隔四十里,续派大兵何难?何至于淳于琼等还会被杀?可见曹操的攻淳于琼,是疾雷不及掩耳的。
他所以只带马、步兵五千,正因兵多容易被人觉察。
然则当时淳于琼等被攻的消息达到袁绍的大营时,怕早已来不及救援。
派张郃、高览去攻曹操的大营,也不过无聊的尝试而已。
袁绍连营数十里,而曹操能分兵和他相持,其兵数虽不如袁绍之多,亦必不能甚少。
曹操攻淳于琼等,不过抽去五千人,何至于大营就不能守呢?据此看来,可见历史上所传的情节,多非其真,读书的人不可不自出手眼了。
淳于琼等既破,张郃复降,据《三国志》说,袁绍的兵就因此大溃,袁绍和袁谭都弃军而走,曹操大获全胜。
这大约因袁绍的兵屯扎日久,锐气已挫,军心又不甚安宁,遂至一败而不可收拾。
曹操的攻淳于琼,固然有胆气,也只是孤注一掷之举,其能耐,倒还是在历久坚守、能挫袁军的锐气上见得。
军事的胜败,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,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五分钟,才有决胜的资格哩。
《三国志·袁绍传》说:袁绍未出兵之前,田丰劝他分兵多支,乘虚迭出,曹操救左则击其右,救右则击其左,使其军队疲于奔命,百姓亦不得安业,不要和他决胜负于一旦。
袁绍不听。
颜良、文丑被杀之后,沮授又说:北兵数多而不及南兵之精,南兵粮草缺乏,财力不及北兵的充足,所以南军利在速战,北军利在缓战,宜用持久之计。
袁绍又不听,以至于败。
这两说也不确实。
田丰的话,袁绍固然没有听,然而袁绍从四月里和曹操相持,直到八月里才进攻曹营,可谓已充分利用持久之计。
当时曹操因军粮垂尽,议欲退还许都,就是袁绍持久之计的效验;不幸曹操的兵,实在坚固难于动摇,以致功败垂成罢了。
至于袁绍既进兵,还是用稳扎稳打之博学计,则本来并不冒险,田丰之计听不听也无甚关系。
所以说历史上的话,总是不可尽信,我们读书非自出手眼不可的。
袁绍兵败之后,当时北强南弱之势,遂变为南强北弱。
然亦不过南强北弱而已,说曹操的兵力就可以一举而扫荡袁绍,那还是不够的。
当时曹操乘势追击,冀州郡县多有投降曹操的。
然袁绍回去之后,收合散兵,就又把降曹的郡县收复了。
曹操的用兵是最精锐不过的,倘使力足扫荡河北,岂肯中途停顿?可见袁绍的兵力也还足以自守。
不但如此,当袁绍未败之时,还分兵给刘备去攻略汝南(汉郡,治平舆,今河南汝南县)。
汝南降贼龚都等就做了他的内应。
可见袁绍对于扰乱曹操的后方,亦很注意。
不过大军既败,此等游军就无甚用处罢了。
曹操既不能扫荡河北,就回兵许都。
旋又出兵南征。
刘备就逃奔刘表,龚都等都逃散了。
朝中无人莫做官,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。机遇来自于谋划,时时为朝前铺路,才能高官极品!上一世,含冤入狱,前途尽毁,孤独终老。这一世,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,抓住每一个机遇,加官进爵,弥补遗憾,扶摇直上九万里!...
官场,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,在人间炼狱失败者,在人间监狱。爱与恨,恩与怨,熙熙攘攘,皆为利往...
他们都是草根出生,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,但一个清廉,一个腐败,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...
官场如战场,尔虞我诈,勾心斗角,可陆浩时刻谨记,做官就要做个好官,要有两颗心,一颗善心,一颗责任心。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,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,两袖清风,不畏权贵,官运亨通。...
十级官路,一级一个台阶。刘项东重生归来,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,把握每一次机会,选对每一次抉择,一步步高升。穷善其身,达济天下。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。小小城建办主任,那也是干部。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,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,踏上人生巅峰。...
周胜利大学毕业后,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,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。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,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,调岗离任,明升暗降,一路沉浮,直至权力巅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