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好,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十页。
辛二,劝修直道。
佛陀在破除阿难尊者的妄想之前,先讲出了两种根本。
佛教的根本理论是讲诸法因缘生的。
一个人会生死流转,一个人会产生涅盘安乐,都有他背后的原因。
所谓的原因,主要的就是我们那一念心,就是我们心态的不同。
如果我们今天是用一种攀缘外境的妄想来修学,那我们可以创造一种非常殊胜的善业,成就一个安乐的果报。
但是这个果报会有一个问题,它不会持久。
你看生到天上的人,他不会持久。
他享受天福,有一天他一定要从天上掉下来。
为什么?因为他刚开始的时候就用生灭心攀缘殊胜的三宝境来修学,它的本质是生灭的,所以他的果报会有一定的期限。
但是我们看佛陀成就以后,我们没有看到哪一个佛陀又掉下来,没有过。
他成就了佛陀,就永远是佛陀,不会受时间、空间的障碍。
因为他刚开始的时候就依止不生灭心。
这是一个问题点。
我想我们在座很多人学过唯识学,《八识规矩颂》、《百法明门论》、《唯识三十颂》。
唯识学跟《楞严经》的确在思考模式上不太一样。
我们可以这样讲,《楞严经》是在破唯识的。
我们刚开始依止唯识学,这第六意识要怎么修学呢?要根与境的和合才产生识,所以第六意识一定要有外境的刺激,才能够产生心识的活动。
学唯识的都知道,我们的心不能单独存在,没有外境就没有内心。
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唯识的时候,是有一个外境的刺激,产生一个善心;而这个善心再创造一个外境,这个外境再产生另外一个善心,然后才能够有所谓的断恶修善,然后才能够辗转增胜。
所以唯识的第六意识是受阿赖耶识的影响,阿赖耶识要变现好的因缘,第六意识就能够好好修学;阿赖耶识变了一个不好的因缘,第六意识就开始造业放逸。
唯识学的思考是这样的——心随境转。
《楞严经》它否定这种思考,它说这个观念是不对的。
《楞严经》所说的心,它不是从外境来,它是你的心:你开始回光返照你的真如本性——我的真如本性没有恶法,它是清净的,所以我应该断除恶法;因为我的内心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,我就不应该存在这个东西,这个是我捏造出来的,所以我应该舍掉;我的内心本来就具足无量的功德,我必须把它开显出来,所以我要修善。
它整个修学是“称性起修”
,它是从内心发动出来,然后再创造外在的因缘。
我希望大家把这个内心要分清楚。
我们这一念心,一个是从外面来的,这叫生灭心;一个是从你内心发出来的,这个就是不生灭心。
这是很容易判断的。
所以,真实的修行一定是从内而外,不能从外而内。
如果你现在的修学整个功德还是从外而内,那你这个修学不会持久,绝对不会持久,因为你是生灭心嘛。
而且你这样修学也不能了生死,因为你“根本”
就是生灭,你的本质是生灭。
以生灭心不可能得到不生灭果,因为本质不一样。
所以佛陀就说了: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轮转。
你拿一个沙,煮了三个小时,顶多叫作热沙,只是温度增加而已,沙的本质不会改变。
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心地法门弄清楚,弄清你到底是依止妄想还是依止真心。
周胜利大学毕业后,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,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。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,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,调岗离任,明升暗降,一路沉浮,直至权力巅峰...
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,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。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,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。他是草根出生,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,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,劈波斩浪,扬帆远航,步步高升。...
天才中医凌游,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,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。可突然有一天,一群大人物的到来,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,本想一生行医的他,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,他明白了下医医人,上医医国的道理,为了救治更多的人,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,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。从赤脚郎中,到执政一方,从懵懂青涩,到老成练达,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。...
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。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,美强惨的典型代表,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,可惜人物崩坏,不得善终。结果一朝穿越,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...
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,投身仕途。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,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,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...
官场,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,在人间炼狱失败者,在人间监狱。爱与恨,恩与怨,熙熙攘攘,皆为利往...